国家统计局12月11日发布数据显示,今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908.2亿斤,比上年增加177.6亿斤,连续9年稳定在1.3万亿斤以上。粮食丰收来之不易。今年粮食丰收有哪些关键因素?如何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?记者就此进行采访。
攻坚克难夺丰收
眼下,在黑龙江省尚志市,白雪覆盖的大地更显宁静。在老街基乡龙王庙村,农民李殿友提起粮食生产十分感慨。
今年夏季,黑龙江五常、尚志等地出现连续强降雨。“洪水刚退那段时间大家抓紧排水,抽水机日夜不停。”李殿友说,今年他种了200多亩水稻,被淹的少、没被淹的多,整体是增产的。没受灾的地块产量提升、米质明显比去年好,加上粮价不错,收益有保障。
农技人员深入一线指导,各地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,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、叶面肥、杀菌剂,全力保障粮食生产。
一手抓减损,一手促增产。农业农村部今年启动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,在100个大豆、200个玉米主产县主推玉米大豆密植技术,重点县示范区玉米平均密度每亩增加了500至800株。专家测算,300个重点县单产提升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到73%以上。
“以往很多品种在试验示范指挥田里的单产很高,但一到大田里就下来一大截。”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说,农业农村部从耕种管收、地种肥药全领域全环节查找短板弱项,针对性地拿出良田、良种、良法、良制、良机集成组装的综合性解决方案。
在山东省莱州市,今年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模式推广面积超过6万亩。“亩株数比常规种植方式多1300多株,达到了5500多株,地里铺设滴灌带精准调节水肥。”莱州市农技推广中心农技站站长张鑫说,当地集成推广保墒保苗、种子包衣、绿色防控等技术模式,全市大多数地块亩产在700至750公斤。
党中央、国务院高度重视粮食生产,各地深入挖掘潜力,全国粮食播种面积比上年增加;尽管华北东北部分地区发生洪涝灾害,但全国大部农区光温水匹配较好;各地各部门持续加大支持力度……来之不易的丰收,为经济社会行稳致远提供了有力支撑。
深入实施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
“今年春季有些旱,后期又遇上连阴雨,但最终产量没怎么受影响,主要是格田改造提高了抗风险能力。”北大荒农业股份宝泉岭分公司种植户李宏伟说。
去年春天,李宏伟家里400多亩水田进行了格田改造,52个小格田改为28个大格田,池埂减少22条,有效种植面积多出12亩。“浇水施肥和农机作业更方便,遇上旱涝我也不那么担心了。”
今年我国深入实施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战略,严格耕地用途管控,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,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;同时,推动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,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,为保障粮食安全奠定基础———
在良种方面,科研人员育成了短生育期的油菜“中油早1号”,在解决南方冬闲田种油菜、不耽误来年种早稻的问题上迈出重要一步;在农机装备领域,再生稻收获机等产品基本成熟,电驱式精量播种机成功量产应用。
永红国际展览(搜索"永红国际展览"公众号关注)注:转载请联系授权并保留出处和作者,不得删减内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