临近“十一”假期的曲阜市陵城镇,暖阳洒在山东良友工贸集团的高端食用油灌装综合体车间外墙上,“中国好粮油示范企业”的金色牌匾格外醒目。车间内,自动化灌装线正以每分钟20瓶的速度运转,金黄透亮的玉米胚芽油顺着无菌管道流入“圣府第”油桶,AI视觉检测仪如同“火眼金睛”,逐瓶检查着油液澄澈度与标签贴合度。
人群中,一位身着白色工装、袖口沾着些许机油的中年人正蹲在生产线旁,手指轻轻拂过刚下线的油桶——他便是山东良友工贸集团董事长孙庆义,这位从泥瓦匠逆袭成全国劳动模范的企业家,指尖触碰的不仅是一瓶瓶食用油,更是数十万农户的“饭碗”与乡村振兴的“希望”。
山东良友工贸集团董事长孙庆义(右)在实验室。
“咱良友的根在曲阜的土地里,做粮油不是赚快钱,是要让地里的玉米长出‘金疙瘩’,让老乡们的日子越过越踏实。”孙庆义的话,带着齐鲁汉子的实在,也藏着他二十余年“耕种”粮油事业的初心。
转型:从“粮袋”到“粮油”,把民生需求刻进创业基因
孙庆义与“粮”的缘分,要从2000年说起。彼时17岁就外出闯建筑圈的他,已从泥瓦匠熬成项目经理,看着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,心里却总不踏实:“楼房起得快,要是质量不过关,塌得也快。不如做些跟老百姓‘饭碗’相关的实在事。” 带着这份念头,他回到曲阜陵城镇,办起了塑料编织厂,专做装粮食的麻袋。
那些年,装满粮食的良友麻袋堆成小山,从青岛港发往全国各地,厂里的几十名老乡每月能拿到稳定工资,孙庆义心里敞亮。可好景不长,随着粮食散装化浪潮席卷全国,麻袋需求断崖式下跌,库房里积压的粮袋堆到了天花板。“老乡们跟着我干,不能让大家的饭碗砸在我手里!”
山东良友工贸集团鸟瞰图。
2007年春天,孙庆义蹲在库房里,摸着冰凉的粮袋,眉头拧成了疙瘩——转型,成了唯一的出路。
转机藏在一次供货里。当时他给外地油企送粮袋,偶然听说“玉米胚芽油能降胆固醇”,这个信息像一道光,让他连夜翻资料:玉米胚芽油含86%不饱和脂肪酸、丰富维生素E,是老百姓需要的健康油,可当时市场缺口大,国内做精做专的企业少。
“就做玉米胚芽油!”孙庆义拍板。可反对声随即而来:“咱一群编袋子的,懂什么榨油?隔行如隔山,别把老本赔光!”
质疑声没拦住他。第一条玉米胚芽油生产线投产时,难题就来了:产量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,成本居高不下,资金链紧得像拉满的弓弦。“没有核心技术,就是空壳子!”孙庆义咬着牙,揣着仅有的流动资金,跑到外地高薪请油脂工程师,还把车间当成了“家”——工程师画图时,他在旁边学;工人调试设备时,他跟着记;每天记录生产数据的本子,堆起来有半人高。
终于,在无数个不眠之夜后,生产线的轰鸣声变得“顺耳”了:玉米胚芽的出油率提上来了,油的澄澈度也达标了。可考验接踵而至,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袭来,原料价格暴涨,银行贷款收紧,不少同行扛不住倒下了。
孙庆义却没慌:“小企业有小企业的灵活,与其四处找钱,不如把钱砸在品质上——老百姓吃油,最认‘放心’二字。”
他带着团队,提着自家榨的玉米胚芽油,一家家敲益海嘉里、中粮的大门。对方是行业巨头,起初根本不把这个曲阜小厂放在眼里。孙庆义不气馁,拿出检测报告,指着油桶说:“咱的油,维生素E含量比国标高15%,零反式脂肪酸,您要是信我,先少订点试试,质量不达标我全赔!”山东人的实在,加上过硬的品质,终于让良友在巨头夹缝中撕开了口子。
“那几年的‘苦日子’没白过。”如今回忆起转型初期,孙庆义总会拿起车间里的一个旧记录本,“你看,这上面记着第一次达标时的出油率,当时工人都哭了——咱不仅保住了老乡们的饭碗,还找到了一条能走长远的路。”
匠心:从“合格”到“优质”,用技术把玉米“榨”出高价值
在良友集团的原料检测车间,有一道“铁规矩”:每一批运来的玉米胚芽,都要过“三重筛选”——先人工剔除霉变、破损的胚芽,再用设备测水分含量,最后抽样检测杂质率,只要有一项不达标,直接退回。
“原料是品质的根,曲阜的非转基因玉米胚芽好,但也得挑着用,不能让一粒坏胚芽毁了一锅好油。”质检组长殷秀娟说,这个规矩,是孙庆义定的,他自己也常来车间“抽查”,有时甚至会亲手挑拣胚芽。
做“健康油”,是孙庆义从转型之初就锚定的目标。可传统榨油工艺有个短板:高温加工会损失维生素E、亚油酸等营养成分。为了留住这些“健康因子”,孙庆义把企业利润不断投入技术研发,还主动“攀高枝”——与江南大学、中国农业大学建立合作,让高校专家带着技术走进车间。
永红国际展览(搜索"永红国际展览"公众号关注)注:转载请联系授权并保留出处和作者,不得删减内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