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在2015年的一次干部内训讲座上,结合中粮集团改革与发展实际,用大量生动、翔实的企业管理典型案例,阐述了管理中粮所需的10个基本法则,本文选取部分内容,供大家阅读参考,希望对从事企业管理的朋友有所帮助!
物质与精神
作为企业经营管理者,任何时候都是把物质放在第一位,但并没有把物质简单化、片面化和庸俗化,同时还十分注重发挥精神的作用。过去我们一提到企业,就是讲企业的资产,讲企业的产品,讲企业的成本,讲企业的组织架构,即使是讲到企业人的时候,也是讲企业有多少员工,怎样减员,怎样增效,也往往是把人作为物质的东西来看待,精神的因素常常被忽视了。
现在我们要讲企业的激情、使命和经营理念。企业仍然要一以贯之地搞好资产负债表,搞好投资经营,搞好产品质量,搞好现金流等等。在此前提下,组织特别是竞争性组织更需要一种精神,以形成有统一的理想和信仰、有统一的使命和目标,这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一个非常有力的武器。
运动与静止
我们要深刻认识运动、变化与不断进步的重要性,以前瞻性的思维,正确认识变革,积极引领变革,大力推动变革。现在整个世界不断发生新的变化,在这样一个不断变化的大环境里,企业如果还是以不变应万变,就无法生存下来,迟早会被淘汰。
建立学习型组织的真正含义,就是要大家在统一的目标下不断地适应环境,积极地引领变化,主动创造出一个新的商业模式出来。目前,在这个问题上企业转型还只是刚刚破题,仍然有大量的事情可做。
现象和本质
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由表及里、由此及彼、由浅入深的过程,要透过现象抓本质,突破感性的、表象的、浅层面的思考,进入到理性的、本质的、更深层面的思考。现在对我们中粮的发展来说,也到了亟需突破浅层面的思考、突破习以为常的思考、突破过去做什么今天还做什么的思考的传统的思维定势的时候了。
企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困难,不是因为工作不努力带来的,往往是思考不深入带来的。我们要正确认识中粮目前面临的各种深层面的问题,包括战略层面的、组织层面的、运营层面的、竞争环境层面的等等,通过突破各种浅层面的思考,努力抓住事物的本质,以推动中粮的改革与发展。
主观与客观
任何社会形态、任何组织、任何企业,都会面临可知与不可知、可控与不可控、主观与客观、内因与外因的问题,关键是我们能不能从可以控制的因素入手,来创造性地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情。
中粮作为重要的国有骨干企业,发展虽然面临许多不可控因素,包括宏观经济形势、国家大的政策调整等等,但是有很多因素,比方说企业形象的塑造、企业管理架构的设置、企业成本的控制、企业文化的建设等等,通过我们的努力,是完全可以改变的,是完全可以变成可控因素的,是完全可以转化为积极因素的。以现代市场竞争为压力,不怨天尤人,不等不靠,不坐井观天,做到不管大环境怎样变化,我们都要努力创造出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小环境。
量变与质变
在变化中把握好“度”的关系,在这里所讲的度,不是指处理人际关系搞平衡的度,而是指哲学意义上的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度,是一个科学的分界,是一个科学变化的点,数字化、量化、精确化是度的本质。我们之所以在企业强调把握好哲学意义上的度,就在于它对我们把握企业的发展速度、改革的力度和深度,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正确方向至关重要。
在企业里把握度,关键是要形成一个数字化的科学的概念,培养我们每一个人精确数字的逻辑思维的方法,使之成为我们一种基本的工作方法。我们要把包括财务数据、市场数据在内的各种基础数据建立健全起来,搞得更加精确,为企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。惟其如此,我们对企业的把握和判断才是科学的、符合实际的、有说服力的。
从中粮来讲,过去我们完成进出口任务,给国家出口创汇,是一个主要的矛盾,今天我们建立新的商业模式,实行战略转型、体制改革、团队培养,是更为急迫的任务、更为主要的矛盾,要通过抓主要矛盾实现量变到质变的跨越。
局部与整体
处理好局部和整体的关系,对正处于战略转型、加快调整重组中的中粮来讲,尤其具有针对性。我们这个企业会变得越来越大,无论是过去的“老中粮”,还是新加入中粮的团队,都有一个共同的使命,那就是通过处理好全局和局部的关系,共同干出一番大事来。必须认识到,如果只是简单的机械相加、形成一种虚“胖”的组织架构,不讲究协同配合,不真正建立起一个有机的整体,是没有出路的。
我们要通过思想上的协同、商业模式的协同、技术上的协同、上下游的协同,让竞争对手、让客户、让社会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我们是一个强而有力公司。尤其值得注意的是,业务单元在整合的过程中,不要再形成一个控股的架构,又搞一个“小而全”的东西出来。我相信,中粮在真正意义上整合好了、协同到位了,必定能成为一个国际化、全球化集团公司。
永红国际展览(搜索"永红国际展览"公众号关注)注:转载请联系授权并保留出处和作者,不得删减内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