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信建投期货 田亚雄
油脂油料市场:短期承压与中长期支撑的逻辑梳理
近期油脂市场出现全线破位下跌,但其背后驱动并非单一利空,而是短期数据冲击与中长期基本面之间的博弈。以下从核心矛盾、品种分化和未来路径三个维度进行梳理。
一、本轮下跌的核心动因:政策预期模糊与短期数据冲击
当前市场疲软主要源于两大矛盾的叠加:
美国生物燃料政策迟迟未落地,导致市场缺乏明确的做多锚点。尽管生物柴油需求前景长期看好,但政策细则(如掺混比例、税收抵免等)的推迟公布,使得“强预期”无法及时兑现为价格支撑。
棕榈油产地数据短期利空集中释放:
马来西亚库存超预期累积:9月末库存未如市场预期出现拐点,反而继续攀升,打压市场情绪。
产量与出口阶段性错配:10月前20日产量环比增幅超10%,而出口受印尼竞争挤压呈现疲软,加剧短期累库担忧。
印尼棕榈油协会(GAPKI)数据扰动:其称2025年产量将同比增长10%(约500万吨),远超行业此前200万–300万吨的预期,引发市场对全球供应压力的恐慌。
这些短期因素被空头充分利用,但需注意其可持续性存疑。例如马来西亚10月高产与9月降雨导致的低基数有关,且后续天气转差(如东南亚受拉尼娜与负印度洋偶极子叠加影响,降雨偏多)可能制约产量持续性。
二、关键品种的分化格局:棕榈油、豆油与菜油的差异化逻辑
1.棕榈油:短期承压,但底部渐近
短期压力明确:马来西亚10月库存可能进一步升至250万吨以上,且印尼短期供应数据偏空。
中长期支撑未破:
减产周期临近:11月后东南亚将进入季节性减产期,供给压力有望缓解。
需求端潜力仍在:印度植物油库存偏低,未来需为排灯节后补库及冬季备货,而豆油、葵油供应有限,棕榈油仍是最优选择。
印尼政策托底:政府推进B50生物柴油计划的决心未变(预计2025年下半年实施),若落地将新增约100万吨/年的棕榈油需求,远超其产量增幅(预计70万–80万吨)。
价格底部区域初现:技术面在8500元/吨附近存在强支撑,若跌至8000元/吨以下,反而可能触发产业囤货和空头离场。
2.豆油:成本支撑与供需宽松的拉锯
近端压力:国内豆油库存处于同期高位,且消费旺季未至,供需宽松格局难改。
成本端支撑强化:中国重启美豆采购(预计2025/26年度美豆出口量调至17.5亿–18亿蒲式耳),若叠加美国农业部(USDA)后续下调单产(当前53.5蒲式耳/英亩可能高估),CBOT大豆价格有望上探1200美分/蒲式耳,抬升豆油进口成本。
估值安全边际显现:豆油01合约在7900–8000元/吨区间存在较强支撑,适合作为多头配置。
3.菜油:政策风险主导,波动加剧
供应结构性紧张:中国对加拿大油菜籽的反倾销措施导致进口受限,国内菜籽库存持续去化。
但政策变数压制价格:中加谈判仍在进行中(加拿大总理访华预期升温),若关税取消,菜油供应将快速恢复。当前市场对谈判结果过度乐观,需警惕预期差带来的回调风险。
操作建议:短期回避单边交易,若价格超跌至9250–9350元/吨以下,可考虑波段多单。
三、未来路径推演:关键节点与潜在催化剂
库存拐点确认(11月–12月):
马来西亚棕榈油产量受降雨影响可能回落,而出口在价格下跌后性价比凸显(与豆油价差走阔),11月后库存有望从累库转向去库。
关注MPOB月报:若数据证实减产去库,空头逻辑将面临修正。
政策窗口期(2025年一季度):
美国生物燃料细则、印尼B50推进进度、中加贸易谈判结果均可能在此阶段明朗,成为价格突破的催化剂。
供需格局的重塑动力:
棕榈油:印尼非法种植园整治(已罚没370万公顷土地)可能导致中长期单产下滑,而B50需求增长可持续。
豆油:南美新作上市前(2026年一季度),全球豆油供应偏紧,与棕榈油价差收窄可能刺激替代需求。
结论:短期震荡筑底,中长期仍具上行动力
当前油脂市场的悲观情绪已较充分定价短期利空,但核心矛盾并未扭转:
棕榈油高产难持续,生物柴油需求扩张仍是确定性主线;
豆油成本支撑坚实,国内库存压力可通过进口节奏调节;
菜油政策风险虽大,但全球油菜籽减产背景下去库趋势未改。
操作上,可逐步布局多单:棕榈油关注8450–8550元/吨区间支撑,豆油01合约坚守8000元/吨以下分批买入,菜油等待政策明朗后的超跌机会。风险点在于美国政策再度推迟或产地产量超预期,但下方空间已有限。
永红国际展览(搜索"永红国际展览"公众号关注)注:转载请联系授权并保留出处和作者,不得删减内容。
